近年来,经开区聚焦资源保障、规划引领、政务服务三大维度,全面提升土地要素供给质量,点“土”成金,培育营商“沃土”。着力优化企业用地服务流程、降低制度性交易成本,为市场主体投资兴业和实体经济高质量发展营造宜商、惠商新环境。
(一)聚焦资源保障与盘活,夯实发展要素支撑。一是建立重大项目用地预审“绿色通道”。推行专员对接服务机制,建立审批事项清单,在用地预审环节加强数据互通共享,确保并联预审合规时效,实现“一窗受理、内部流转、限时办结”,将审批时限压缩至法定最低。二是实行“容缺受理+并联审查”。建立重点项目用地容缺受理清单,优先保障基础设施、民生工程、战略性新兴产业及传统产业升级项目用地。明确土地权属证明、文物勘探报告等非核心要件可实行容缺承诺制,允许项目单位在主要申报材料齐全的前提下先行提交预审申请,后续在规定时限内补充完善容缺材料。三是开展存量土地清理专项行动。建立土地动态清理机制,强化政策疏导、市场运作、司法协同破解低效用地盘活难题。依托专项债券资金杠杆作用对存量资源再开发,将“闲地”变“宝地”、“生地”成“熟地”。构建“土地整治+产业导入”联动模式,为现代农业示范带、田园综合体、文旅融合等新产业新业态预留发展空间,在优化土地资源配置中实现要素效能与城乡品质的双向跃升。
(二)突出规划引领与政策协同,优化空间发展布局。一是建立动态协同机制。以“多规合一”为统领,进一步完善国土空间规划与交通、能源、产业的动态协同机制,优化数据互通、标准统一、流程再造,推动各类规划在空间维度上深度融合,实现“三区三线”精准落地,确保重大项目在合规框架内有序布局。二是优化重点项目规划弹性机制。针对急需开工的重大产业项目和民生工程,建立“规划弹性响应”机制,推行“边论证、边公示、边完善”的并联式调整流程,精准平衡规划刚性约束与项目时效性需求,实现规划管理效率与公共利益的有机统一,优先保障新材料、新能源、高端化工等战略性新兴产业用地需求,为高质量发展留足“时间窗口”。三是拓宽产业空间布局。建立“要素跟着项目走”动态保障机制,精准支持产业链关键环节项目落地。引导传统产业向园区集聚,为智能化改造、绿色化转型预留“弹性发展空间”,构建“规划引领产业升级、产业反哺空间优化”的良性互动格局,推动空间资源配置与经济结构调整深度耦合。
(三)优化政务服务与监管体系,营造良好发展环境。一是擦亮亲企服务品牌。组建专项服务专班,对项目规划选址、用地审批、权属纠纷等“急难愁盼”问题,提供“一对一”定制化解决方案。优化“走访调研—问题建档—跟踪督办—销号反馈”闭环服务流程,定期召开政企对接会精准掌握企业用地需求。二是打造极简审批。构建“全要素预评估+标准化清单”服务体系。建立地质灾害、文物评估等标准化清单,形成“一宗土地一张清单”,实现企业拿地前“政府先跑腿、数据多跑路、企业少操心”。三是强化执法监管。整合卫星遥感监测、“天眼”视频监控、网格员实地巡查等多维度监管手段,构筑“空天地网”一体化动态巡查体系。实现违法用地从发现到处置的“闭环管理”。健全违法用地风险分级预警机制,打造“早发现、快处置、严监管”的立体化执法新常态,全面提升土地监管效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