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前县设立人大常委会营商环境观察点,坚持以服务企业、破解难题为导向,将人大监督深度嵌入政务服务与项目审批全流程,通过代表“沉下去”、问题“捞上来”、整改“盯到底”,有效激发了“联审联批”机制活力,为营商环境优化注入了强劲的“人大动能”。
一、化身“前哨探头”,在沉浸体验中精准发现问题
观察点充分发挥人大代表来自基层、熟悉情况的优势,组织代表以“办事员”或“帮办员”身份,深入县政务服务大厅“联审联批工改专窗”一线,开展“沉浸式”体验和“伴随式”观察。代表们全程跟踪了涉及10个部门、42家企业的128个审批事项的办理过程,亲身体验从咨询引导到材料受理的全链条服务。在此过程中,代表们不仅肯定了“一个窗口收件、一站式办理”的集成优势,更精准发现了部门间信息共享不及时、部分环节材料仍需重复提交等潜在“缝隙”问题10余个。这些源于一线、真实具体的问题,通过观察点建立的《问题台账》被第一时间记录、反馈,为后续精准整改提供了靶向目标。
二、搭建“联心桥梁”,在协同破题中提升服务效能
观察点不仅是监督的“探照灯”,更是协同破题的“连接器”。人大代表观察员常态化列席“工程建设项目联审联批联席会议”,将一线收集的企业诉求直接带入决策层面。在针对万东新塘羽绒、中隆羽绒等17家建设单位的集中办公和现场答疑中,代表们积极发声,推动联席会议实行“一事一议、一企一案”的精准施策。例如,在河南鸿亮羽绒有限公司“年产8000吨高品质羽绒”项目推进中,观察员基于前期走访,将企业反映的“管网线路对接复杂、手续准备反复”等难题提交联席会议,促成相关部门现场认领、限时解决,保障了该项目累计开展的6次专项协调均高效务实,有力推动了项目落地开工。这种“监督+协调”的模式,使“联审联批”机制从物理集中走向化学融合,平均为每个项目联合开展专项服务达5次,企业跑动次数减少超60%。
三、构建“闭环链条”,在跟踪问效中巩固改革成果
为确保观察点发现的问题“件件有回音、事事有着落”,县人大常委会建立了严格的“体验—评价—反馈—整改—核验”闭环工作制度。所有代表反馈的问题和建议均纳入台账管理,由县人大相关工委负责转办、跟踪督办,并定期听取职能部门整改落实情况报告。这一机制有效压实了部门整改责任,例如,针对代表反映的“部分窗口一次性告知不到位”问题,县行政审批局立即开展专项整治,强化人员培训,并建立了服务评价与绩效挂钩机制,窗口服务质量和企业满意度显著提升。观察点运行以来,已推动解决各类审批服务问题20余项,形成“发现一个问题、优化一个流程、提升一片服务”的良性循环。
台前县人大常委会营商环境观察点的创新实践,是践行全过程人民民主、优化营商环境监测职能具体化实效化的生动体现。人大代表与营商环境深度融合,将履职阵地前移到服务企业最前沿,成功打通了政策落地的“最后一公里”,破除了项目审批的“中梗阻”,实现了人大监督与政务服务的同频共振,为营造“近悦远来”的一流营商环境、助推全县经济高质量发展提供了坚实保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