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以来,南乐县抢抓全省首家相对集中行政许可权改革试点县机遇,聚焦重点领域和关键环节,主动转变政府职能,优化政务服务环境,以“环境好”体现“制度优”、以“硬措施”托底“软实力”,为南乐县高质量发展注入源头活水。今年5月份,南乐县综合行政执法改革工作入选全省改革典型案例,获红榜通报表扬。
一、高位设计做整合,着力推进“一章”审批
率先在全省开展“一枚印章管审批”制度改革,成立全省首家行政审批服务局,按照“整体设计、先易后难、分批划转、稳步推进”的思路,制定出台《南乐县相对集中行政许可权改革办法》,将全县分批划转的涉及发改、民政等13个部门的289项审批事项,纳入审批服务局统一管理,实现审管分离、精准监管,极大地提升审批工作效率,经划转,审批人员较之前精简2/3,审批效率提升5倍。
二、综合窗口减流程,着力推进“一窗”受理
县行政审批服务局对于先期划转的289项行政许可类事项进行流程再造、并联审批。在政务大厅专职设置3个综合窗口,全科受理所有行政许可类事项,减少审批主体和审批环节,形成“一窗受理、一章审批、一口出证”的“短平快”审批模式,实现企业和群众办事由“多头跑”到“进一门”、由“多窗办”到“一窗办”的转变,有效提升群众对政务服务的满意度。2020年11月,南乐县作为唯一县区在全省“放管服”改革工作例会上作典型发言。
三、高效联通优服务,着力推进“一网”通办
梳理汇总政务服务类事项1808项,全部纳入政务服务网,实现“一网通办”,公安、民政、人社等部门40余个,入驻政务大厅,92个窗口高效分流,切实让群众少跑路、数据多跑腿。按照“四减一优”原则,对申报材料进行简化,对审批时限等进行极限压缩,通过信息共享、集成服务等手段,进一步提升办事效率,优化服务能力。同时,立足冀鲁豫三省交界优势,在全省率先探索实施政务服务“跨省通办”,与山东莘县、河北大名县等四省17县签订“跨省通办”合作协议,确定跨省通办事项197项,极大解决群众异地办理来回跑难题。目前,“最多跑一次”事项占比、“不见面审批”事项占比等9项政务评价指标位居全市第一。
四、三级政务帮代办,着力推进“一门”服务
县级层面启用政务大厅,为群众便捷化提供企业设立登记、不动产统一登记等服务,日均办件量1000件以上;乡镇层面设立便民服务中心,人社、民政等8个部门集中入驻办公,每个部门配备1—2名代办人员,确保个体工商户注册登记、城乡居民养老保险参保登记等130项高频事项不出乡,实现群众干事“一门”办结;村级层面设立便民代办点,每村配备1-3名党员干部兼任代办人员,梳理农村低保五保办理、一孩二孩生育登记等70项帮办事项不出村,真正将群众问题解决在“家门口”,增强群众办事获得感。市委书记杨青玖在市委全面深化改革委员会第九次会议上号召全市学习南乐县行政审批制度改革工作经验,推广南乐乡村政务服务体系建设模式。
五、县乡协同增实效,着力推进“一支队伍”执法
围绕审管分离,擘画监管路径,明确由审批服务局负责许可审批、职能部门负责日常监管、综合行政执法局负责具体执法。运用“横向整合、上下联动”工作思路,将县乡两级综合行政执法资源进行整合,在全省率先组建县级综合行政执法局和12支乡镇综合行政执法队伍,建立起权责统一、权威高效的行政执法体制,推动执法由“分散”到“集中”、由“多头”向“综合”、由“粗放”向“精细”,真正实现一支队伍管执法,切实解决基层多头执法、多层执法和重复执法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