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2009年全省统一部署产业集聚区建设以来,在省委、省政府的正确领导下,在省直部门的大力支持下,我市将产业集聚区建设作为事关发展全局的中心工作来抓,相继开展了产业集聚区建设“起步年”、“加速年”、“提升年”和“提质增效年”等活动,取得了显著成效,清丰县产业集聚区、濮阳县产业集聚区和濮东产业集聚区先后荣获“全省十快产业集聚区”。
近几年来,特别是2012年以来,我市紧紧围绕“提质增效”这一主线,在优化空间、培育集群、招商引资、完善功能、推进机制等方面加大工作力度,随着引进企业和项目的快速增加,我市产业集聚区经济总量不断扩大,招商引资、扩大就业的主平台作用进一步强化,呈现出了赶超发展的好趋势、好态势、好气势。2012年全市8个产业集聚区完成固定资产投资382.62亿元,为年初计划的118.8%,占全市比重为51.8%;主营业务收入达到656.9亿元,占全市的比重为31.3%;从业人员7万人。与2009年相比,全市产业集聚区固定资产投资增长8.77倍,年均增速106%,其中,基础设施投资增长42.7倍,年均增速高达249%。产业集聚效应日渐显现,承载能力不断增强,带动能力明显加强,正在成为引领经济增长,吸纳居民就业,推进新型城镇化和新型工业化两轮驱动发展的发动机和主渠道。今年一季度,全市产业集聚区乘风破浪,发展势头更猛,先后集中开工了优恩联诚化工粗酚分离、清华同方LED灯、天津双一力动力锂电池包等18个亿元以上产业项目,新开工了濮阳县产业集聚区科技创业园、清丰县产业集聚区中小家具产业园、范县产业集聚区综合服务区等6个公共服务配套项目,掀起赶超发展热潮。
特色产业集聚发展
我市共辖濮阳县产业集聚区、清丰县产业集聚区、南乐县产业集聚区、范县产业集聚区、台前县产业集聚区、濮东产业集聚区、濮阳经济技术产业集聚区、濮阳市产业集聚区8个省定产业集聚区,总规划面积达到118.51平方公里。各产业集聚区紧紧围绕主导产业谋发展、促赶超,积极承接产业转移,引进了一批投资规模大、科技含量高、产业关联度强、发展前景好的项目,推动特色主导产业集聚发展。
濮阳县产业集聚区利用电光源传统产业优势,确定了以光电子产业为主的主导产业。目前,已有硕维电子、汇金灯饰等11个光电子项目建成投产;2012年新开工新视野光电LED灯具、安时科技动力锂电池包等9个光电子项目。
清丰县产业集聚区选定家具制造为主导产业,将传统“木工之乡”的技能优势转化为产业优势,倾力打造“中部家具之都”。目前,集聚区内有南方家私、艺戈尔家居等35个项目建成投产;今年年初以来新开工了双虎家私、好风景家具等13个项目。
南乐县产业集聚区依托丰富的农副产品资源优势与独特的区位优势,将食品产业作为优先发展的主导产业。目前,集聚区内已有金苑面业、鸿翔食品等14个建成投产;2012年新开工了京良集团乳饮料、木伦河公司冰淇淋等7个项目。
范县产业集聚区优先发展精细化工产业,目前已集聚丰利能源、茂源化工、中炜精细化工等32家企业;2012年新开工蔚林舜腾新材料橡胶助剂、元泰化工日化添加剂、荔惠新材料聚氨酯胶黏剂等16个精细化工项目。
台前县产业集聚区依托其长江以北最大的羽绒羽毛集散地优势,形成了羽绒及服装加工的主导产业。目前,集聚区已有众鑫羽绒、英腾服饰等27家羽绒及服装加工企业;2012年新开工雪鸟羽绒、鹏达羽绒、康桥制衣等12个羽绒及服装加工项目。
濮东产业集聚区立足产业基础确定石油机械制造作为其主导产业。目前,已建成信宇机械、东方龙机械等42个石油装备制造企业;2012年新开工了巨源公司节能型石油钻采设备、中泰机械抽油泵等15个石油机械项目。
濮阳经济技术产业集聚区充分发挥全市化工产业主基地作用,积极推进石油化工、煤化工、盐化工“三化”融合发展,中原乙烯60万吨甲醇制烯烃、中原大化50万吨甲醇、永金化工20万吨乙二醇、永龙化工100万吨真空盐等一大批“三化”融合项目建成投产。2012年新开工宏业生化精细化工产业园、联鑫化工碳四综合利用等8个化工项目。
濮阳市产业集聚区充分发挥市直重大项目主要载体的作用,培育发展化工和新能源新材料等主导产业,2012年入驻了天能集团循环经济产业园、龙润化工碳四深加工、佳化能源科技溶剂油等5个带动能力强的龙头项目。
承载能力不断增强
按照“统筹推进、适度超前、突出重点”的原则,快速推进产业集聚区道路、供排水及污水管网、供电、通讯等基础设施建设。按照“功能集合构建”要求,近年来,特别是2012年,各产业集聚区将基础设施建设重点由满足项目落地需要转向满足配套服务需求,重点推动了污水集中处理、集中供热、综合性服务中心、公共服务平台等配套设施建设。
道路及管网建设加强。尤其做好新规划调整区域的道路建设,建设内通外联、配套齐全的路网框架。全市8个产业集聚区完成投资62.3亿元,同比增长53%。新改建道路55条97.2公里,铺设管网69.7公里,架设电网96.7公里,完成绿化43.2万平方米。
生产性公共服务平台建设加快。新建了5个集聚区污水处理厂及2个集聚区污水连接管网建设,启动了1个集聚区污水处理项目前期工作。强力推进科技研发、检验检测、仓储物流、展览交易、技能培训等公共服务平台建设,提升产业配套能力。规划建设集聚区综合服务中心,为区内企业统筹提供餐饮、职工公寓、金融服务、法律咨询、设计信息等中介服务。全市8个产业集聚区全部新建设了高标准、现代化的集聚区规划展览馆。公共服务平台建设全面启动,濮阳经济技术产业集聚区的科技孵化器、范县产业集聚区综合服务中心等项目建成,濮东产业集聚区的会展中心、科技信息大楼、省规划设计院豫北分院等项目正在有序推进。
产城互动深入推进。统筹推动集聚区建设、新城区开发和老城区改造,按照集中安置、功能配套的原则,加快推进南乐县凤凰城社区、开发区濮水社区等集聚区村庄迁并工程。有效推动金融、邮政、公交等市政服务加快向产业集聚区延伸覆盖,提升产业集聚区综合承载能力。
推进举措坚强有力
我市产业集聚区得到快速发展的一个重要原因是有一套坚强有力又切合实际的推进举措。
集约节约发展机制。2012年10月22日市政府出台了《加强产业集聚区建设管理暂行办法》(濮政办〔2012〕84号),通过明确单独供地标准、规范标准化厂房建设、建立综合预审机制等措施,促进项目集中布局和资源集约节约利用。
观摩考评机制。2012年将全市8个产业集聚区根据发展基础分为3个组,每季度开展“对手赛、联手赛”活动,前三季度产业集聚区观摩结束后,市委、市政府对“对手赛、联手赛”优胜县区进行大力表彰,财政专门拿出了340万元作为专项奖励资金。2013年,创新了竞赛机制,开展了“对手赛、挑战赛、跨区域赶超晋位”活动,充分营造竞相赶超的良好氛围。
主要领导驻地办公制度。由市委书记、市长带队分别到各县区现场办公一天,及时研究解决产业集聚区和重点项目建设中的具体问题。目前,市主要领导已到各县区驻地办公8次,一批影响产业集聚区建设的突出问题得以现场解决。
重点项目周调度会议制度。去年以来,每周一上午由市委书记、市长、市委副书记、常务副市长召集召开重点项目周调度会,专题研究制约项目建设的有关问题,市领导当场决策,明确责任单位和时间节点,市委市政府督查局根据会议纪要实行跟踪督导,对落实不利的单位和个人实行问责。截至目前,我市共召开周调度会议65次,协调解决了154个项目中的745个事项,有力地确保了重大项目建设顺利推进。
领导分包项目制度。对省、市重点项目进一步加大协调、服务、督导力度,实行领导干部分包重点企业、重点项目制度,特别是针对开而未动、未按期开工和竣工的项目,逐个项目推进,逐条问题落实,确保按计划完成。
开辟服务项目建设“绿色通道”。对入驻产业集聚区项目实行“并联”审批、全过程服务,进一步压缩审批时间,提高工作效率。同时,各县区普遍建立了以早巡查、午分析、晚总结为内容的日例会制度,以及周调度、月点评、季观摩、年评比等推进机制,项目分包领导一线办公,推行“大锅菜”,变餐厅为会场,实地研究解决问题,切实把“软”环境变为“暖”环境,做到了项目推进一日一变化,矛盾问题一个一解决,有效加快了项目建设进度。
重彩描绘美好蓝图
今年,我市将以实施“产业集群培育年”活动为抓手,加强对产业集群规划研究和发展引导,实施特色产业集群培育工程,突出龙头带动、链式发展、完善配套、强化保障,对化工等资源密集型产业,构建以龙头企业为核心、上下游一体的融合发展产业链;对装备制造等资本密集型产业,构建同类产业集聚、关联产业协同发展的产业链;通过承接家具、食品、光电子、羽绒服装加工等劳动密集型产业转移,构建品牌优势突出、配套企业集聚发展的产业链;发展生物医药、新材料、新能源等产业,形成纵向链接、侧向配套的特色产业链,培育形成一批集聚效应突出、创新驱动发展、具有较强竞争力的产业集群。
实施“一园一策”。明确各产业集聚区发展定位,突出主攻方向。濮阳县“抓基础”,做好平移后新调整区域内的基础设施建设,积极引进行业龙头企业。清丰县“抓配套”,围绕入驻知名家具企业,重点发展配套产业,形成配套完整的家具产业体系。南乐县“抓主导”,紧紧围绕食品和装备制造两大主导产业,重点引进龙头企业,实现带动发展。范县“抓链条”,着力加快精细化工产业链条发展,实现产业向高端化、产品向终端化延伸。台前县“抓集约”,重点推进羽绒产业集聚集约发展,形成羽绒及服装加工产业集群,并快速推进化工园区发展。华龙区“抓融合”,加快发展装备制造、都市工业与生产服务业,促进产城融合、互动发展。开发区“抓链接”,围绕“三化”融合链接上项目。工业园区“抓服务”,坚持招大引强,支大扶强,不断提升重大产业项目服务能力。
完善污水处理设施。推进市城东、濮阳县、清丰县、南乐县、范县濮王、台前县羽绒加工园等污水处理厂建设,加快濮东产业集聚区污水处理连接管网建设,确保2013年底各产业集聚区基本建成污水处理设施。
引导中小企业园建设。按照“抓大不放小”原则,鼓励各产业集聚区设立一批小微企业产业园区,集中培育和孵化科技含量高、成长性好、吸纳就业能力强等小微企业发展。
提高服务配套能力。加快推进科技研发、检验检测等公共服务平台建设;引导和鼓励各产业集聚区集中建设综合办公、职工宿舍、餐厅等配套服务平台,为集约节约发展和企业项目运营提供有力保障。
健全管理体制。按照我市《加强产业集聚区建设管理的暂行办法》等有关要求,严格落实单独供地标准、多层标准化厂房建设要求和项目综合预审机制。下一步继续做好产业集聚区季度观摩考核、县区“对手赛、挑战赛”等活动,加强项目台账管理、运行监测、跟踪督导等工作,全面提升产业集聚区建设层次。 (张永峰 鲍慧华 宋鹏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