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理失衡”催生了多少腐败官员?
来源:《检察日报》  发布时间:2012-5-3 11:33:44  浏览次数:3035次

  我有40年工龄、38年党龄,在该画“句号”的时候没有画圆,最终落得个晚节不保的结果。这是落马贪官河南省许昌市国土资源局原副局长黄保安狱中的忏悔。(2010年4月20日《检察日报》)

  追寻黄保安的堕落轨迹,首先是从他的思想滑坡开始的。在他蜕变的过程中,“心理失衡”起到了“催化剂”的作用,或者说是一个重要的“转折点”。他在日前接受采访时说到:随着职位的升迁,我感到自己位高权重,但对比自己的简朴生活与大款们的一掷千金,我心里有了一种强烈的不公平感,进而产生了工作了大半辈子“吃苦不能再吃亏,受累不能再受罪,落一身病不能再落一身穷”的想法,思想防线开始撕裂,产生出如何多弄点钱的念头。

  毫无疑问,在这种错误思想的支配下,自然会偏离了自己的人生轨迹。而在“心理失衡”的状态下,他似乎得到了“最想得到的”金钱,但同时失去的却是尊严、信誉、人格乃至自由,上演的是一幕自导自演的人生悲剧。2008年11月黄保安被许昌市魏都区法院以受贿罪判处有期徒刑十年。

  经过一年多的改造,他认识到,之所以走上犯罪道路,放松世界观、人生观的改造,是自己思想蜕变、走向犯罪的关键原因,他说:“我愿意把我的犯罪根源剖析给公众,或许对他们能起到点警示作用。”

  我感到,这是黄保安的真心话。“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省也。”是我们的古训,黄保安的教训确实值得更多的官员警惕、警醒、反思。

  俗话说,人生不如意,十事常八九。古今中外,概莫能外。面对纷繁复杂的社会现象,特别是面对“金钱魔力”及其物质享乐的种种诱惑,有些人常常会发生心理失衡。一般来说,这种心理失衡在寻常百姓那里,最大的可能是发些牢骚而已。但如果这种心理失衡发生在党员领导干部,特别是某些“大权在握”、“又不善于自我调节、不严于自律”的人身上,那就不仅仅是几句牢骚,而是走向贪婪的“转折点”。如原江苏省连云港市副市长鹿崇友、原北京市交通局副局长毕玉玺、原江苏省建设厅厅长徐其耀、原湖北省鄂州市人大常委会副主任鄢立中等等,都是这方面的反面典型。

  在“失衡”的心理驱使下,他们把自己的地位、身份、脸面、尊严乃至党性原则、人民的利益统统抛之脑后,钱迷心窍,见利忘义;贪占的过程,从偶然到习惯,从心虚到坦然,从少许到大量,从接受到索取,直至走进高墙,撞到了“南墙”。到了这个时候,他们才想起来忏悔,就像黄保安这样,痛悔自己“玷污了党的形象,败坏了党的声誉,我是党的不肖子孙”。但这一切有用吗?

  所以,反思黄保安的堕落轨迹,给我们最大的警示就是:面对当今社会形形色色的诱惑,各级官员都要不断做好心理调整,保持心理平衡,可以说这是一道“防腐堤”。而要筑牢这道“防腐堤”,最根本的就是要像著名作家郑逸梅说得那样:不与贵交我不贱,不与富交我不穷。淡泊名利,荣辱不惊。这样,才能增强拒腐防变的“免疫力”,在诱惑面前,才不至于迷失方向、心理失衡,以至于贪污受贿,胡作非为,葬送自己的美好前程,最终成为人民的罪人。

相关链接

    暂无相关文章
>>>>>>>>>>>>>>>>>>>>>>>>>>>>>>>>>>>> 您是第位访客 <<<<<<<<<<<<<<<<<<<<<<<<<<<<<<<<<<<<
CopyRight © 2019-2026 pydc.gov.cn | 中共濮阳市委濮阳市人民政府督查局 版权所有
地址:河南省濮阳市人民路158号 邮编:457000 电话:0393-6667008 邮箱:pysdcj163.com
本站图片及文字(转载内容除外)归本站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或复制!
备案编号:豫ICP备1503344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