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深入开展以为民、务实、清廉为主要内容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中,领导干部要按照“照镜子、正衣冠、洗洗澡、治治病”的总要求,善用人生中的“望远镜”、“透视镜”、“显微镜”,做到看准、看透、看清,从而切实转变作风,凝聚力量,为实现“中国梦”提供坚实的保障。
一是要善用“望远镜”,通过远看,来坚定理想信念
俗话说“人无远虑,必有近忧”。理想信念对人生来说意义重大,借用习近平总书记的话来说,理想信念是共产党人精神上的“钙”。没有理想信念,人生就“缺钙”,就会得“软骨病”,人生就会偏离方向,容易走错道路,甚至走上邪路;理想信念不坚定,就会满足于现实,碌碌无为,也不可能在伟大的社会实践中有所作为。可以说,领导干部能否树立远大的理想信念、能否坚定理想信念,事关党的事业的兴衰成败。因此,领导干部要用好人生中的“望远镜”,放远眼光,突显信仰的力量。首先,通过善用“望远镜”树立理想信念。理想信念不是与生俱来的,必须基于一定的认知,领导干部要经常使用“望远镜”,来增强对人类社会发展一般规律的认知、对我国历史发展(尤其是近代以来)特殊性的认知、对我们党的辉煌历史的认知,不断形成与树立理想信念。其次,通过善用“望远镜”坚定理想信念。理想信念树立之后,必须不断得到加强与巩固,领导干部常用“望远镜”,经常远眺,扩大视野,增强眼力,从而避免陷入现实利益的困境之中,避免“鼠目寸光”。最后,通过善用“望远镜”追求理想信念。理想与现实总是有着一定的距离。领导干部要正确认识理想与现实的关系,既要具有前瞻性,又要增强现实性,在经常望远的同时,又要脚踏实地,自觉地将理性信念融入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当中,融入到当前实际工作当中,不断增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将对理想信念的追求落到实处。
二是要善用“透视镜”,通过深看,来把握时代大局
当前,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不断深入推进,全国各族人民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领导下,以极大的热情积极投身于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当中,新形势对领导干部提出了新要求。在民族复兴的伟大历史实践中,领导干部既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组织者、引领者,更是参与者、实践者,因此,领导干部必须善用“透视镜”,深化对当前国际、国内形势的认识与判断,把握时代发展大局。其一,通过常用“透视镜”看清新形势。在新阶段,经济全球化深入发展,受金融危机的影响,经济复苏艰难;国际政治格局在稳定发展的同时,也在不断调整;文化间的交流交融交锋日益频繁,文化在综合国力竞争中的作用更加凸显;和平与发展的主题依旧未变,但地区冲突与摩擦不断加剧,正如党的十八大报告所指出的,我们面临的发展机遇和风险挑战前所未有。在如此复杂的形势下,领导干部必须清醒地认识到发展仍是大局。其二,通过常用“透视镜”看清新使命。领导干部应当清楚地认识到,党的十八之后,我们面临的历史使命光荣而又艰巨,既要在建党100周年时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又要在建国100周年时建成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这是集国家梦、民族梦、人民梦、个人梦为一体的奋斗目标。其三,通过常用“透视镜”,看清新要求。要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关键在于发展、在于实干,因此,领导干部必须明确新要求,脚踏实地,抓住发展这个中心,依靠发展,通过深化改革来破解社会转型中的难题,推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稳步前进。
三是要善用“显微镜”,通过细看,来提高人文素养
人文素养不仅关系到领导干部的个人品质,还关系到党和政府的整体形象,领导干部要善用“显微镜”,以批评与自我批评的勇气来反省自身,从而努力提高自身人文素养。第一,要多用“显微镜”发现人文知识的贫乏,不断加强人文知识的学习。习近平总书记曾多次强调领导干部要注重对优秀传统文化的学习,接受传统文化的熏陶,学会正确处理人生中义与利、己与他、权与民、物质享乐与精神享受等重要关系。第二,要多用“显微镜”发现人文精神的缺乏,不断加强人文精神的培养。领导干部要敢于、勇于面对自身人文精神的缺乏,通过提高修养来牢固树立“以人为本”、“以民为本”的观念,贯彻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精神,体现人文关怀。第三,要多用“显微镜”发现人文行为的缺失,不断加强人文行为的落实。人文知识的学习、人文精神的培养,最终必须在人文行为中得到体现。领导干部要在实际工作中多倾听群众的呼声,关心群众的疾苦、维护群众的利益,以一言一行诠释人文素养。
(作者:姚满林 中共江西省委党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