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 >> 学习之窗 >> 正文
采菊: 隐逸文化的淡然清香
来源:中共濮阳市委濮阳市人民政府督查局  发布时间:2014-2-7 11:42:54  浏览次数:1563次

   “采菊”是中国农耕社会第四幅文化表情,是最有士群心灵温度的画面。

  中国是菊的发祥地,农耕文明的原野上菊香飘逸。3000多年前,中国就开始了栽培菊花的历史,战国时《周官》等典籍中已有记载,《礼记月令》则有“鸿雁来宾……鞠有黄华”的话。北宋刘蒙在公元1104年,撰写了中国最早的菊花专著《刘氏菊谱》。菊由中国传入世界各国后,全球才有了菊花的芬芳。

  菊在中国,不仅是自然物事,更是文化图标。菊素有“花中君子”“花中隐士”的清誉,从屈原的“夕餐秋菊之落英”,到白居易的“耐寒唯有东篱菊,金粟初开晓更清”,到朱总司令“且聆和平共处日,愿将菊酒解前仇”,各个时代菊之物语多矣,但这个“图标”的注册者,是东晋陶渊明。

   “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问君何能尔,心远地自偏。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此中有真意,欲辩已忘言。”
陶渊明淡淡一句“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使采菊成为一个历史文化动作。在陶氏田园里,采菊的文化含义,不仅是自然风光,更是物我两忘的心灵安详和闲澹的生活趣味。苏轼评论说:“采菊之次,偶然见山,初不用意,而境与意会……”陶渊明任彭泽县令,“三径就荒,松菊犹存”,不为五斗米折腰而隐归故园。

  一千五百年来,采菊的精神含义,采菊的心灵美学,一直在传递给我们。

  农耕社会田畴辽阔,但才学之士的用武之地并不总是一马平川。《易经》说,“天地闭,贤人隐”,士人高卧林泉,遁迹大自然,壤父击壤、嵇康打铁、严光泛舟、邵雍治易、老子出关、李密陈情、陶潜采菊……历朝历代,上演过无数从容的、悲怆的,飘逸的、离落的隐逸悲喜剧。
隐逸文化源远流长。而菊花的芬芳,从东晋陶渊明的东篱,飘过唐宋元明清,飘到今天我们的案头。

  唐人贾岛《寻隐者不遇》说:“松下问童子,言师采药去。只在此山中,云深不知处。”“采药”与“采菊”,异曲同工,透出的是同样的空灵恬淡。孔子认为,“邦有道则仕,邦无道则隐”,隐逸是“入世”与“出世”、“兼济天下”与“独善其身”、豪情与悲情的一个平衡机制,是身心安放的一种方法,更是先贤们“以脚投票”的一种方式。心息世尘,淡漠社会责任,有消极事功的一面,但正如《南史隐逸》所言:“夫独往之人,皆禀偏介之性,不能摧志屈道,借誉期通。若使夫遇见信之主……岂其放情江海,取逸丘樊?”好在那时,有旷阔翠微可让人访山问水,可以保持一介品性的原真。中国学人向以有学问、责任、道义问世,唐宋尤健,只是近世以来利禄缠身,碌碌不能拔矣。

  隐逸是复杂的社会历史现象。隐逸各有各的原由,但最高境界,是心灵的禅远,是自然主义的哲学思辨。历史上真正的大隐,都是世事洞明、超然世俗而又回归世俗的人。“晨兴理荒秽,带月荷锄归”,“闲来几句渔樵话,困了一枕葫芦架”,是地道的普通人,不同的,是社会中人陷于功名利禄,为其苦为其累,隐逸者则不求闻达于诸侯,牧童归去横牛背,短笛无腔信口吹,更不屑为那点利禄卷曲人性。

  有时,隐逸者发出一点声音,不过是心智的游戏罢了;发散一些所谓思想,不过是春日红杏,不意出墙而已。对他们来说,古今多少事,都付笑谈中,有时连“笑谈”也多余,此中有真意,欲辩已忘言。

  问题还在于,称得上大隐者,“皆用宇宙而成心,借风云以为气”,不仅淡泊宁静,更怀经纬韬略。历史上举凡世事沧桑的年代,许多“扶苍生,济天下”的大智慧,都来自社会八方。那些大智慧家、大战略家,那些运筹帷幄的高手,都是市井人物。其实无论哪种社会形态,都天外有天,存在大量草根智慧。

  隐逸的真谛,不是身隐,而是心隐。真正的大彻大悟之人,哪里不是安身处所?所谓“小隐隐陵薮,大隐隐朝市”,真的隐者,何须躲进深山老林,这正如真正读书的人,毋需搞“红袖添香夜读书”一样。他们不用寻觅山水,他们胸中自有山水。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沧海好烟月,门系钓鱼船,只要心香一瓣,无论南山,南阳、南平,抑或南美、南非,都可采菊。

  菊很普通,但它透出的“深丛隐孤芳”的清远,成为士人心志的一个意象。陶渊明说,“怀此贞秀姿,卓为霜下杰”,苏轼说,“荷尽已无擎雨盖,菊残犹有傲霜枝”,南宋郑思肖说,“宁可枝头抱香死,何曾吹落北风中”……词林处处,哪里没有菊的风流标格?    

  隐逸文化是农耕文明原野上一抹绯红的晚霞,一从陶令评章后,千古高风说到今。沧海桑田,菊芳依旧,只是采菊者的背影,连同菊酒禅意和山水精神,已漫不可寻。   
   
                        (推荐者:许国卫)

相关链接

    暂无相关文章
>>>>>>>>>>>>>>>>>>>>>>>>>>>>>>>>>>>> 您是第位访客 <<<<<<<<<<<<<<<<<<<<<<<<<<<<<<<<<<<<
CopyRight © 2019-2026 pydc.gov.cn | 中共濮阳市委濮阳市人民政府督查局 版权所有
地址:河南省濮阳市人民路158号 邮编:457000 电话:0393-6667008 邮箱:pysdcj163.com
本站图片及文字(转载内容除外)归本站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或复制!
备案编号:豫ICP备1503344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