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黄河滩区扶贫开发五年攻坚行动的实施意见》指出,要着力加快转移就业,使黄河滩区全面增强内生发展动力、全面增强自我造血功能,闯出一条脱贫致富的新路子。
为什么要加强对滩区群众的转移就业培训
我市黄河滩区共有人口44万、耕地43万亩,人均耕地不足1亩。为了摆脱贫穷、过上好日子,大多滩区青壮年劳动力选择了外出务工就业。据不完全统计,滩区群众外出务工收入已占到家庭总收入的60%以上,成为滩区群众的主要收入来源。
调查同时显示,大多外出务工人员文化程度较低、不掌握一定职业技能,依靠“亲戚带亲戚,师父带徒弟”,从事建筑、装修、墙体粉刷等最基本的体力劳动,挣的是辛苦钱、血汗钱。如果对农村劳动力进行转移就业培训,有针对性地开展菜单、订单、定向、定岗技能培训,使他们从事具有一定技术含量的劳动,不仅拓宽了就业渠道,而且能有效提高他们的收入。
近年来,国内大中城市相继出现“民工荒”现象。这种“民工荒”实质上是“技工荒”,反映的是优质劳动力、技术民工相对紧缺的市场供求关系。在“技工荒”存在的同时,一些农村劳动力因缺少必要的技能而不能实现转移。
实施转移就业培训的目的,就是通过培训使农民掌握职业技能,学到就业本事,最终实现稳定就业。实现滩区群众的脱贫致富,必须把转移就业培训摆在重要位置抓紧抓好。
如何对滩区群众进行转移就业培训支持职业院校和职业培训机构根据市场需求,优先对滩区劳动力开展技能培训。支持滩区劳动力参加职业技能鉴定,实现稳定就业。强化职业教育培训,鼓励滩区未升学应届初、高中毕业生参加劳动预备制培训,支持新成长劳动力接受中等职业教育,“雨露计划”改革试点项目优先支持滩区贫困学生。
在实际工作中,要把握好三个环节。一是把握好培训内容设置环节。围绕传统技术型、新兴产业型、现代服务型“三大类型”,根据劳务市场需求状况,灵活设置专业,提高农民职业技能。二是把握好转移就业环节。在这个环节中,要抓好就业率,多搞订单培训;同时,根据在滩区实施土地流转的现代农业公司需求,培养专业农民,促进其就近就地转移就业。三是把握好基础工作环节。在实际操作中,做到有工作方案,每期培训班都要有详细的培训计划,开班前要建好学员登记表,每期培训班结束后要建好培训台账等档案材料,建立详细的档案。
提高外出务工的组织化程度
滩区群众外出务工多为自发组织或亲朋好友介绍,组织化程度较低,在外地的务工待遇、合法权益无法得到有效保障。实施黄河滩区扶贫开发五年攻坚行动,必须有计划地组织滩区农民外出务工。
积极实施“雨露计划”、“阳光工程”等政策性转移就业培训。发展“校校联盟”、“订单培训”、“校企联办”模式,形成“农民+培训+企业”,从培训到就业、管理、服务的“一条龙”式劳务输出链。
积极拓宽农民务工市场。发展农村劳务经济要有“大市场、大发展”的意识,积极拓展发达地区劳务市场,进一步加大招商引资力度,抓好产业集聚区基础设施建设,强力推进招商引资工作,积极承接产业转移,发展劳动密集型产业,促进滩区群众就近就业。
强化劳务输出服务网络体系建设。建立劳务输出信息传递渠道,及时向农民发布劳务市场信息,使劳务信息能够通达滩区每个乡镇。鼓励发展多种劳务输出组织形式。强化政府组织,引导和规范中介机构组织形式,充分发挥“单位帮村、干部帮户、连帮五年”的帮扶作用,积极为农民提供劳务输出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