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44万住在黄河滩里的人
“如果可以选择,我绝对不会考虑这里!”
如果可以选择自己的出生地,43岁的房师傅说,他绝对不会考虑他的家乡———位于黄河滩区内的范县张庄乡前房村。他的理由很充分:每年夏天庄稼都要被淹,2007年,一场大水几乎淹没了所有人的房屋。和房师傅一样面临这样危险的人,在濮阳还有很多,他们居住于黄河滩区,与危险为邻。他们面对的不只是水灾,还有贫困。
这是一个特殊的弱势群体,这是一群住在黄河滩里面的人。他们中的许多人常年生活在危险之中,一场大雨就可能让河水夺槽而出,毁坏房屋,淹没农地。因为黄河滩区不仅是滩民的生产生活之所,也是黄河排洪、滞洪、沉沙的区域。
近年来,黄河似乎安分了许多,但水患并没有消除。和水患一样让人揪心的,是好像永远都看不到头的贫困。这些年来,因为河水泛滥、土地贫瘠等原因,滩区贫困面貌始终没有大的改变。来自统计部门的数字显示,2012年,我市滩区农民人均纯收入为3319元,与全省、全市、濮范台三县平均水平分别相差4205元、3626元、2992元。
濮阳市黄河滩区处于黄河“豆腐腰”地段,西起濮阳县渠村乡闵城村,东至台前县吴坝乡张庄村,黄河过境168公里,境内黄河大堤长163公里。滩区总面积66.5万亩,涉及濮阳县、范县、台前县3个县,21个乡镇,502个行政村,39.7万亩耕地。滩区中有纯滩区村385个,骑堤村117个(村庄跨越临黄堤),落河村102个。
许久以来,黄河滩区洪水泛滥成灾,水患连年不断,致使道路、桥梁、井渠等各种基础设施屡遭严重损坏,滩区陷入“建设———破坏———再建设———再破坏”的恶性循环,群众生产生活条件很差。滩区交通不便、信息闭塞、资源缺乏、基础产业薄弱,没有辐射带动当地经济发展的龙头企业。特别是紧临黄河的102个落河村,由于河水滚动,土地落河,再加上洪水频繁漫滩,致使地貌起伏,土质多变,沙化贫瘠,形成发展种植业没地、养殖业没草、加工业无场所的“三无”地带,群众多数是在温饱线以下挣扎,特殊的地理环境,严重束缚了滩区的经济发展。
那难以企及的致富梦想
“谁都想富裕,可我们找不到致富的门路。这一辈子,就是和滩区贫瘠的土地打交道。不知道这样的日子什么时候是尽头。”
范县张庄乡田老庄村的田老汉,一个人住在三间砖房内,他最害怕的是夏天,一旦下起连阴雨,房子就要被泡。“想把房台抬高,但没钱!”田老汉说。“盖得起房子垫不起台”,在滩区是一句非常流行的说法。因为地势低洼,为了避免被淹,很多人家盖房子时,都要费很大的力气将房台垫高,这少则几万,多则十几万。
“滩区穷,而且房子不安全,随时可能被水淹到,因此没有多少人愿意嫁过来。要证明自己的房屋足够安全,同时也是为了保护自己的生命,就尽量把‘房台’垫高。”该村党支部书记天文学说。“房台是用黄土堆起的,因雨水冲刷,很多房子几年间就成了危房。”村民们说起这个来很是无奈,本来就比滩外穷,还要投入大量人财物力修房,滩区居民经济雪上加霜。虽然洪水发生频率不是很高,但漫滩却时常出现,频繁的水灾使得滩区保种不保收。
濮阳县梨园乡高寨村的高发运,同样住在黄河边上。他说,谁都想富裕,却找不到致富的门路。这一辈子,就是和滩区贫瘠的土地打交道,2011年儿子出了车祸后,他家里更是雪上加霜。“不知道这样的日子什么时候是尽头。”他说。
濮阳县政府办相关人员告诉记者,他们多次到黄河滩区调研,滩区人民反映最多的就是致富问题。经过小浪底水库的建设,这几年,黄河变得安澜了许多,贫困成为人们的头等大事。但是,多种因素制约了滩区人民的发家致富。
台前县清水河乡有一个美丽的名字,却难见到清清的河水,村里耕地更是沙化严重,群众守着黄河种旱田。这几年,滩区人民搞起了生态蔬菜示范基地,日子过得比以前好了许多。但是,与滩外相比,这里的生活依然贫困。
范县张庄乡目前正在发展一个浙豫木业城的项目,项目占地3000多亩,全乡人们都非常支持,首期600多亩土地,很多村民都主动拆迁,支持项目的建设。“这是帮我们发家致富的,我们应该支持。”该乡四合村一村民说。
值得憧憬的美好生活蓝图
“这一次,市里是想从根子上解决我们的贫困问题,我要赶紧发动农民,争取来个二次创业。”
11月22日,台前县清水河乡前王集村贫困户王玉庭起了个大早,简单洗漱后直奔村头焦急地等待着前来帮他“出招”的县水利局机关干部。目前,全县3000多名党员干部来到黄河滩区,和贫困户“结穷亲”,实行一对一、二对一帮扶,以实际行动帮助滩区困难群众解决实际问题,拉开新一轮加快滩区脱贫致富序幕。
和台前县一样,范县、濮阳县滩区人民也已经行动起来,力争在未来的五年让自己的家园变一个大模样。11月18日上午,当记者拨通范县张庄镇党委书记沙海光的电话时,他已经在农村住了两个星期。沙海光告诉记者,他之所以住在村里,是在向村里讲述黄河滩区扶贫攻坚的相关政策,动员村民搬迁。11月16日的会议他也参加了,听完后非常振奋,张庄作为一个沿黄乡镇,群众们脱贫致富的愿望一直非常强烈。去年,濮范台扶贫开发综合试验区的消息出来后,一直有群众在打听扶贫开发何时开始。可以说,这次会议,吹响了脱贫致富的冲锋号。
台前县马楼镇乡政府一位工作人员说,多少年来,滩区人民守着黄河,却年年为河水的泛滥发愁,为致富发愁。希望这次扶贫攻坚会后,滩区人民在脱贫致富中能得到更多资金、政策方面的倾斜。濮阳县梨园乡高寨村的高发运说,这么多年“靠天收”,今后,有望从根子上解决贫困。
44万滩区人民,有理由憧憬未来的美好。记者了解到,11月16日上午召开的濮阳市黄河滩区扶贫开发五年攻坚行动动员大会,市委书记段喜中强调了黄河滩区扶贫开发的特殊性、重要性、必要性、紧迫性,市长赵瑞东也对扶贫开发进行了部署。黄河滩区扶贫开发攻坚行动的发展目标是,自2014年开始,黄河滩区农民人均纯收入增速保持在20%以上,到2018年,滩区农民人均纯收入超过9000元,实现滩区生产性基础设施齐全完善,主导产业支撑有力,搬迁扶贫顺利推进,公共服务主要领域指标达到或接近全市平均水平,基本消除贫困人口。滩区人民脱贫致富的曙光近在眼前。
范县张庄乡双庙李村70多岁的党支部书记朱大爷说:“这一次,市里是想从根子上解决我们的贫困问题,我要赶紧发动农民进行土地流转,发展特色种植、养殖,争取来个二次创业。”
是什么挡住了致富路
滩区发展空间受限,只能围绕土地发展种植业和养殖业。发展水平低、贫困程度高。
实际上,黄河滩区扶贫开发这几年一直在进行,濮阳县、范县、台前县也都结合自身实际,在就业、金融、农业种植等多个方面,采取多种措施,帮助人民致富。但是,滩区发展空间受限,只能围绕土地发展种植业和养殖业。生产性基础设施差,没有系统的电力网络、水利网络和完善的农田生产道路。发展水平低、贫困程度高。
那么,滩区人民在致富路上还存在哪些短板,又被哪些因素制约呢?不少滩区农民告诉记者,他们也想种植经济作物,但一方面,因为防汛的原因,高秆作物和经济林等不允许种,《中华人民共和国防洪法》第二十二条规定:禁止在河道、湖泊管理范围内建设妨碍行洪的建筑物、构筑物,倾倒垃圾、渣土,从事影响河势稳定、危害河岸堤防安全和其他妨碍河道行洪的活动,禁止在行洪河道内种植阻碍行洪的林木和高秆作物;另一方面,即使种了,产量也很低。滩区的土质不是很好,产量只有滩外的三分之一。在畜牧业方面,群众自己养殖没有规模。想扩大,也没有资金。至于工业,曾有武汉大学的一位学者在其论文中提到:“滩区内除中原油田外,基本没有其他工矿企业。”
濮阳县政府办调研室一工作人员分析说,濮阳县在黄河滩区生活着15.8万群众,大水大淹,小水小淹,18.7万亩农作物秋季种不保收,夏季收不保种。滩区基础设施差,直接影响经济发展。滩区文教、卫生公益设施条件差,现有劳动力文化水平很低,文盲、半文盲占50%以上,掌握技术能力差,就业难,因病返贫严重。滩区农业产业结构的调整力度不够,农业产业化水平较低,这些都制约了滩区经济的发展。
实际上,这些问题不光是濮阳县存在,范县和台前县也存在。近日,记者对濮阳县数个沿黄滩区乡镇采访后发现,目前制约黄河滩区经济发展的因素,主要有四个方面:
首先是滩区产业结构单一。目前,滩区经济主要是传统农业,农作物种植以小麦为主,还有玉米、大豆、花生等,结构单一;养殖业还是以家庭分散养殖占主导地位。落后的农业生产模式严重影响了滩区经济的进一步发展。
其次是滩区旱涝灾害严重。黄河滩区不仅经常发生水涝,而且旱灾严重。旱涝灾害加上农田水利设施落后,使得滩区耕地灌溉困难,滩区农业生产基本上是守着黄河种旱田,很难增产。
再次是洪水威胁依然存在。河道经过治理,河势的游荡范围已大大减小,但河道整治工程还不完善,滩区水患时有发生,危及滩岸稳定和堤防安全。
最后是受限国家黄河治理政策。滩区群众的经济收入严重依赖传统农业,但滩区农业发展却严格受限于国家黄河治理政策。为确保黄河安全,国家对黄河滩区实行“一水一麦”政策,汛期以保障行洪为主,滩区农业保夏不保秋,滩区群众在经济来源保障上大打折扣。随着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国民对饮食结构的均衡性越来越重视,杂粮的经济价值越来越高,但依据相关规定,黄河滩区内不能种植高秆作物,许多高附加值高秆杂粮农业在黄河滩区不能发展,使得滩区农业在发展的宽度上受到了许多限制。
如何搬得离又能住得好
“搬,咋不想搬,做梦都想搬,但就是没钱。谁不想致富,谁不想往外搬迁,手里没钱你咋搬?”
无论是濮范台扶贫开发综合试验区方案,还是濮阳市黄河滩区扶贫开发整体方案,滩区人民逐步实现搬迁都是重要内容。省委书记郭庚茂在濮阳调研时说:“帮助滩区群众脱贫致富是我们义不容辞的责任,实现小康目标首先要帮助滩区群众脱贫致富,解决黄河滩区群众脱贫致富的根本途径是搬迁扶贫。”
搬离滩区是大趋势,也是滩区人民的所思所盼。因为滩区多个地方居住条件差,整体搬迁的确有利于改善滩区人民的生活条件,也有利于他们脱贫致富。但不少滩区人民在接受采访时表示,根据目前的条件,搬迁有难度。目前,黄河滩区基础设施损毁严重,贫困面大、线长、贫困人口较多,基础设施建设投入缺口很大,道路、农田水利设施大多年久失修损毁严重。由于濮范台三县都是国家级贫困县,县级财政支付能力不足,无力负担黄河滩区搬迁所需支出。可以说,滩区整体搬迁资金缺口巨大,一方面,群众缺少搬迁所需资本积累;另一方面,县里也没有更多的资金建立社区。
濮阳县政府办调研室一位工作人员给记者算了一笔账,参照当前农村建房价格,每户住房120平方米,加上简单装修,需要支出16万元左右。但根据调查统计,目前滩区一般农户购房承受能力为5万元,约占应支出资金的三分之一,特别是每个村都有鳏寡孤独老人和五保老人,滩区群众实现整体搬迁群众资本积累不足。而在建设社区方面,以建设标准化的万人社区为例,1万人2500户规模的社区,社区道路、供排水、供燃气、学校、卫生服务中心、社区服务中心、老年公寓等公共服务设施投入需要资金1亿元。按现有13个社区估算,社区基础设施建设资金投入需要13亿元。尽管省市县列支了部分社区补助资金,但与社区建设的需求相比仍存在较大差距。
更为重要的是,群众外迁后存在生产、生活困难。当前,濮阳县黄河滩区农业生产主要是传统种植业,现代设施农业刚刚起步,集约化、规模化程度较低,现有耕地的农业收入是滩区群众经济收入的基本来源,在现有耕地没有实现有效流转经营的情况下,滩区群众外迁后,距离承包耕地距离更远,从事农业生产将存在的更多的困难与不便,生产成本也将提高。
值得一提的是,《濮阳市黄河滩区五年扶贫攻坚实施意见》并没有要求强制搬迁,只是说在提高群众收入、增强群众内生发展力量的基础上,逐步引导农民搬离黄河滩区。现在来看,滩区扶贫攻坚的时机已经成熟,解决滩区人民贫困问题的根本途径就是搬迁,但要说一下子就搬迁,目前条件还不成熟,只能是逐步搬迁。
滩区扶贫要“输血”和“造血”并重
“把黄河滩区群众的脱贫致富问题抓实抓好,抓出成效,是每个台前干部义不容辞的责任。”台前县县委书记牛春堡说,为加快黄河滩区群众脱贫致富步伐,台前县委、县政府专门成立黄河滩区脱贫致富工作领导小组,明确提出,要坚持“输血”与“造血”并重,凝聚各方力量,整合各类资源,重拳出击拔穷根,确保滩区群众2020年与全国、全省人民同步实现全面小康。
实际上,黄河滩区的贫困,有自然条件的原因,也有人民自身思想意识的原因,是长期不断积累的结果。目前,黄河滩区不光是人民的收入水平比较落后,很多方面都很落后,因此,滩区扶贫攻坚是一个过程,也需要全方位的努力。总体来说,今后的五年,要在以下几个方面下大功夫。
加强基础设施建设。把黄河滩区综合治理、综合开发与资源集约节约利用结合起来,加快实施黄河堤防安全、中小河流治理、引黄补源、取水口改造升级等水利工程,切实提高防洪、排涝、调蓄、灌溉能力。全面开展低滩区水利工程建设,解决低滩区农田“望天收”问题,提高粮食综合生产能力。坚持扶贫开发、交通先行,统一规划设计,加快交通基础设施建设,为黄河滩区现代农业规模高效开发经营提供方便快捷的交通条件。大力发展电力基础设施,为黄河滩区治理开发提供用电保障。
加快滩区农民外迁步伐。对符合国家搬迁条件的,积极争取国家资金支持,对近堤村、落河村贫困群众进行扶贫,集中搬迁。要科学编制科技产业化扶贫规划,发挥科技产业化扶贫项目资金优势,引导并扶持贫困地区工业、农业相关产业、扶贫龙头企业和商贸物流服务业向新型农村社区周边布局,吸纳贫困劳动力就业,带动贫困群众增收,使滩区人民实现搬得出、稳得住、有事干、能挣钱、可致富的目标,彻底摆脱贫困状态,过上城镇化幸福新生活。
实际上,滩区人民一直都在探索自己的脱贫模式。比如,濮阳县把徐寨村作为全乡黄河滩区整体搬迁试点,多方探索搬迁新途径,土地流转+社区建设+土地反租+工业项目的“四位一体”模式。“四位一体”就是企业流转群众的土地,预付10年租金,然后用这笔钱为群众在社区建设住宿楼,群众零支付入住,土地流转费不足部分,上级政策性补助资金到位后进行弥补;土地流转后进行划方整理,然后按每50亩一个单位再反租给群众,公司提供生产资料、技术指导,群众投入人力,按综合效益,公司每个单位每年给予10万元左右的劳动费用;土地生产的产品,我们就地办加工项目进行深加工,既增加了就业岗位,又拉长了产业链条,提高了产品附加值,降低了初级农产品的市场风险。该模式是好是坏,还需要实践检验,但至少是一个尝试。
黄河滩区的贫困,有自然条件的原因,也有人民自身思想意识的原因,是长期不断积累的结果。因此,滩区扶贫攻坚是一个过程,也需要全方位的努力。
滩区人民期望支持力度更大一点
“黄河滩区是濮阳的重要组成部分,千万不能丢弃;滩区群众是我们的兄弟姐妹,千万不能忘记。
根据黄河滩区扶贫开发五年攻坚行动发展目标,到2018年,滩区农民人均纯收入超过9000元。围绕这个目标,濮阳市出台了许多优惠政策,包括加大财政、金融支持力度,加大对滩区土地流转支持力度,加大对滩区群众培训转移支持力度。而在接受记者采访时,滩区人民也提出了自己的建议。
首先,要加强对滩区群众外迁政策扶持。濮阳县政府办调研室一工作人员介绍,当前,深山区扶贫搬迁补贴标准为人均4000元,他们建议对黄河滩区群众外迁全部参照深山区扶贫搬迁标准进行补贴。此外,在淮河治理中,淮河滩区群众外迁,中央财政给予每户3.3万元财政政策补助,省财政匹配40%的补贴资金,两项合计补贴金额可达4.6万元,结合黄河滩区群众外迁对黄河防汛的重大意义,建议参照淮河滩区群众搬迁标准,对黄河滩区群众外迁进行补贴,有效调动群众外迁的积极性,切实解决他们搬迁的实际困难。黄河滩区农户在外迁社区购房,则建议由银行部门提供住房贷款支持。
加大产业扶持力度。建议对搬迁后的滩区统一进行科学规划,加大土地开发整理力度,调整农业结构,大力发展现代农业,依托黄河资源打造集湿地生态旅游、滨水休闲度假等功能于一体的综合性生态休闲旅游发展带,让群众有增收门路,保障搬迁后安心生活。将黄河滩区农田纳入省水利建设规划,加大滩区农田水利基础设施建设投入。
加大财政资金支持力度。滩区群众搬迁社区建设投资巨大,由于市、县财政困难,建议由中央与省级财政承担滩区群众搬迁相关公益项目的建设费用。将黄河滩区耕地纳入粮食直补和农资综合补贴政策实施范围。加大农业保险保费补贴支持力度,将黄河滩区的种植业、养殖业全部纳入农业保险保障范围。对黄河滩区群众贷款发展产业致富项目,给予全额财政贴息支持。
放宽黄河滩区产业发展限制。为切实加快黄河滩区经济发展,需要相关部门解除对黄河滩区产业开发的限制,在吸纳滩区群众入住的社区周边,大力发展适宜滩区建设的产业项目,应尽可能多地为滩区外迁的剩余劳动力提供就业岗位。
“黄河滩区是濮阳的重要组成部分,千万不能丢弃;滩区群众是我们的兄弟姐妹,千万不能忘记。实施黄河滩区扶贫开发是一件功在当代、利在千秋的实事、好事。”这是市委书记段喜中在全市黄河滩区五年扶贫攻坚动员大会上的话,相信在国家、河南省的支持下,通过全市人民、濮范台三县尤其是滩区人民的共同努力,滩区五年扶贫攻坚的目标一定能够实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