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月份以来,市委市政府督查局联合市林业局分别对清丰县、南乐县、濮阳县、高新区等四个县(区)林下经济发展情况进行了督查调研。整体而言,我市林下经济发展情况呈起步较早、起伏较大;技术要求高、辐射能力弱;市场波动大、发展形势不稳定等特点,需进一步加强对该产业的科学规划和政策扶持,推动农业产业结构优化和农民持续增收。
一、发展现状
林下经济是我市近几年农业生产领域涌现出的新生事物,它充分利用全市现有林地面积大、片林比较多的实际,在发挥林木改善生态环境作用的同时,综合利用林下土地资源和林荫优势从事林下种植、养殖等立体复合生产经营,实现农林畜等各业资源共享、优势互补、循环相生、协调发展。发展林下经济,有利于缩短林业经济周期,增加林业附加值,促进林业可持续发展,能够实现大地增绿、农民增收、企业增效、财政增源的目标。
1. 模式多样,品类较为齐全。经过近六年的发展,我市积极探索示范了林菌、林禽、林畜、林草、林菜、林药等林下经济高效生产模式。如清丰县利用林荫优势发展食用菌种植,高新区利用林下空间资源养殖獭兔、文昌鸡等,并依托绿色有机产品开发农家乐项目,形成了一定的规模和特色优势。
2. 加强指导,产业化经营趋势渐显。为更好地服务林下经济发展,提升林下经济技术水平,增加林下产品的科技含量,普遍采取了以下措施:一是组建技术服务队,定期指导林下经济发展。如清丰县聘请了河南农大、郑州牧专等院校的教授成立专家组,定期到林间为种养大户提供技术指导。二是组建专业协会。按照“群众自愿,民主管理,风险共担,利益共享”的原则,全市先后组建了食用菌种植、柴鸡养殖等专业合作组织40余家。协会加强对市场预测的研究,建立市场预警机制,健全技术服务体系。一些协会还负责统一供种(苗),联合储存、运销,促进林下种养农户加强合作,提高经营的组织化程度,有效提高规避风险的能力。
3. 政策扶持,林下经济规模迅速扩大。2009年市政府出台了《关于加快发展林下经济的意见》(濮政〔2009〕32号),各县(区)立足实际,纷纷出台扶持政策和优惠措施,重点培育林下经济示范点,以带动群众,扩大规模。如南乐县对种养大户土地流转进行补助,达到一定规模的每亩补助200元,种植经济林的农户每亩补助350元;清丰县财政每年拿出45万元用于群众发展林下经济的贷款补贴、奖励和服务;濮阳县、高新区重点对林下经济所需的基础设施和材料进行投资帮扶,均收到了较好成效。在各级各部门的共同努力下,全市林下经济一度发展迅猛,面积迅速扩大,到2008年已发展到11万亩,年产值超过5亿元。按照2009年的发展规划,经过3-5年的努力,使全市林下经济发展并稳定在30万亩左右。
二、存在问题
1.片林面积大幅减少。主要原因:一是价格下跌。以濮阳栽植最为普遍的速生杨为例,2005年市场价格每方1300多元。受国际金融危机的影响,近两年木材价格始终徘徊在每方500元左右。与之同时,小麦、玉米等主要农作物价格却节节攀升。二是政策资金奖补较少。种粮补贴标准目前维持在每亩每年80元以上,上级对造林的奖补资金只能满足苗木购置费用,造林经济效益明显减少,造成了毁林还田行为的屡禁不止。如:濮阳县4年生以上的片林面积就由2008年的3万多亩锐减至目前的2万亩左右。
2. 规模小而分散。我市林下经济发展一个明显的特点是点多面小、布局分散,形不成规模优势和产业体系,难以打造特色产品,形成品牌优势。据林业部门统计,目前全市100亩以上的林下种养大户只有16家,平均一个县(区)不足3家,单靠如此规模,很难培育出特色产业和龙头企业,更无法形成有效的辐射带动能力。
3. 资金制约严重。一是土地流转成本不断提高,土地租赁价格已经由发展之初的亩均七八百元,提高至目前的1200元以上。高新区胡村乡疙瘩庙村今年刚刚流转的400多亩林药项目,每亩流转费用达到了1800元。二是基础设施建设成本较高。有林地位置相对于城镇来说,大多处于相对偏远地带,如南乐县梁村乡东郭村林下养柴鸡项目距县乡主干道5公里左右,且道路崎岖不平。道路、水电等基础设施相对落后,改造所需资金数额较大,而林下经济又未能连片集中,集中帮扶难度较大。三是融资困难。林权制度改革后,农民拥有的林权证原则上可流转、可入股、可抵押贷款,但在实际操作中金融机构很难评估和保全,贷款十分困难。位于清丰县韩村乡的金马农业生态观光园,林下经济面积300亩,是以林果采摘、林下养殖、休闲垂钓和农家乐为主题的生态庄园,经营模式成熟,经济效益可观,市场风险不大,但因融资困难,扩大种养规模的计划一直无法落实。
4. 抗风险能力薄弱。林下经济对技术要求高,受市场发展状况和自然条件影响大。主要体现在:一是受市场波动的影响。2009至2010年我市林下经济产品销售深受金融危机影响,种养户盈利空间大幅减小,部分农户甚至亏损,发展积极性不高。今年,全市规划目标仍然是15万亩,产值5亿元,持续发展的速度低于预期,步伐明显放慢。二是受病虫害的影响。如禽流感、美国白蛾等病虫害的偶然发生,很可能造成农户的血本无归。三是恶劣气候条件的影响。2009年鲜蘑菇市场行情走好,但是一场大雪压坏了几乎所有的菌类大棚,极大挫伤了农户种养积极性。四是长期储存能力不强。林下产品的冷藏保鲜缺乏必要手段,抵御市场波动的能力很弱,市场即使短暂低迷,也往往造成农户损失惨重,甚至放弃林下经营转而务工,重新发动和组织起来十分困难。
三、几点建议
1. 加强科学规划。一是加强引导。着眼于建立“政府主导、企业参加、农户参与、共同受益”的林下经济新格局。引导农户认识经济规律,树立战略眼光,在木材价格低迷的时期完成布局,为林业大发展做好物质储备。二是大力拓展林地面积。由林业部门牵头,科学规划,合理布局,突出特色,形成优势。各县(区)政府要采取有效措施,杜绝乱砍滥伐,保护现有林地;增加新造林面积,抓住我市林业大发展的有利时机,重点在城市防风带、低产田、沙丘地、滩区等区域栽植相对密集的树林,为林下经济提供丰厚的发展条件。
2. 拓宽融资渠道。一是深化林权制度改革。尽快研究出台实施办法,提高林业资源资产评估的可操作性,大力开展林权抵押贷款,拓宽融资渠道。二是形成合力。按照性质不变、渠道多样、捆绑使用的原则,使林下经济发展与农业综合开发、经济结构调整、畜牧养殖、扶贫开发、科技推广等项目,在资金使用上有机结合起来。三是加大招商引资力度。引入民间资本,培育龙头企业,进而搞好林产品深加工,拉长产业链条,做大做强林下经济企业,提高抵御风险的能力。四是鼓励农民以林地入股。南乐县杨村乡借鉴浙江绍兴的做法,把农民土地以入股形式流转起来,种植良种苹果和梨,并吸纳了原有农户进入公司,作为雇工获取报酬,既降低了企业发展初期的资本投入,又提高了农民参与林下经济的积极性。
3. 提高抗风险能力。一是争取为林下经济项目投保。借鉴南乐县政府出资帮助农民投设施农业险的做法,与各保险公司进行洽谈对接,由财政出资补贴,解除农户发展林下经济的后顾之忧。二是加大科技投入。聘请专家,制定本区域林下经济发展规划和技术标准,培训壮大基层技术力量。通过行业协会,组建专业的技术服务队伍,常年围绕特色产业搞好技术支持,解决共性问题,降低技术成本。三是完善储存设施。通过建设冷库、购置真空包装设备等手段,提高林下产品的保鲜、储存能力,帮助农户避开市场低谷,减少经济损失。
4. 加大产业培育力度。一是政策扶持。在市政府《关于加快发展林下经济的意见》的基础上,借鉴去冬今春设施农业发展的经验,加大提供贷款利息支持、基础设施建设、技术培训服务力度。二是完善产业格局。大力推广“龙头企业+基地+农户”的产业化发展模式,走产业化经营道路,鼓励种养户依托实际,开发食用菌、肉类、皮毛、中药材等系列产品,拉长产业链条,提高产品附加值,建立一批起点高、规模大,效益好的龙头企业,形成市场带龙头、龙头连基地、基地连万家的林下经济发展格局。三是实施品牌战略。林下经济最显著的特色是“绿色、有机、无公害”,作为全国林下经济发展最早的地区,我市要抓住起步早、影响大的有利条件,打造优势产业形象,加大推介力度,切实做好“无公害产品”的硬件和软件配套,提高林下产品的综合竞争力,从而推动我市林下经济健康、持续、快速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