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1年11月11日,国务院正式公布全国第三批资源枯竭城市名单,总共25家,濮阳市位列其中,成为河南省获此次批准的唯一地市。这一成果进一步提振了我市科学发展、加快发展的信心,濮阳经济的转型升级自此掀开了全新的篇章。
什么是资源枯竭城市?争取列入全国资源枯竭城市名单,对我市的发展有何意义?我市是如何被列入第三批资源枯竭城市名单的?带着这些疑问,记者走访了市发改委的有关负责人。
资源型城市是以本地区矿产、森林等自然资源开采、加工为主导产业的城市类型。作为基础能源和重要原材料的供应地,资源型城市为经济社会发展做出了突出贡献。但随着矿产资源开发进入后期、晚期或末期阶段,原来的资源型城市将会成为资源枯竭城市。由于资源产业与资源型城市发展的规律,资源型城市必然经历“建设—繁荣—衰退—转型—振兴或消亡”的过程。因此,任何一个资源枯竭城市要想继续生存发展下去,必须进行经济转型升级,寻找新的出路。
濮阳市是一个因油而建、缘油而兴的城市。1975年,位于当时濮阳县户部寨境内濮参一井(中原油田发现井)的原油喷薄而出,拉开了东濮地区石油勘探会战的序幕。1982年,经国家石油部批准,东濮石油会战指挥部更名为中原石油勘探局。1983年,为支援油田勘探开发,同时发展地方经济,国务院批准成立濮阳市。30余年油气资源的勘探开发,给濮阳带来过财富和荣耀,也留下了创伤和彷徨。近年来,中原油田油气资源储量、产量日渐下滑,截至2010年年底,我市石油、天然气剩余可采储量仅剩4.6%、5.8%。濮阳市这座原来的资源型城市面临的经济发展后劲不足、居民就业形势严峻、生态治理任务繁重等问题日益突出。
城市要发展,经济要实现跨越,百姓的生活水平要提高,但我们手头的资源越来越少。怎么办?面对困境和制约经济发展的瓶颈,市委、市政府主要领导人高瞻远瞩,决定客观面对油气资源逐步下滑的现实,化“危”为“机”,加快转变发展方式、加快经济转型升级,并把这作为新时期濮阳加快科学发展、可持续发展的“起点”,以更加坚定的信心和更加昂扬的斗志,重新开启濮阳发展历程的新篇章。
思路确定了,关键在实施。资源型城市转型是一项艰巨繁杂的系统工程,涉及经济转型、社会转型、提高资源环境承载能力等方方面面。为把这件事切实做好做扎实,上至市领导下至各有关部门做了大量艰苦卓绝的工作——
2009年10月至2010年10月,市发改委曾多次向省发改委汇报并征求对我市转型发展的指导意见,同时抽调骨干人员,在系统调研和充分借鉴其他资源型城市转型经验的基础上,编制完成了《濮阳市资源型城市转型规划》初稿。期间,市发改委还多次赶赴北京向国家发改委有关领导汇报我市的有关情况。国家发改委领导被我市主动转型的热忱和迫切转型的责任感所打动,对濮阳城市的转型工作给予了相关指导,并派专家来濮对我市的转型工作进行全面系统的专题调研,提出了宝贵的意见、建议和要求。
2010年10月,市委书记段喜中来濮履职不久,便专门对我市下一步的转型工作进行了安排部署,要求把转型发展作为全市的战略任务来抓,既要坚持自力更生切实增强内生动力,也要积极争取上级支持,借助外力加快转型步伐。2011年1月,国家发改委在“全国资源型城市可持续发展规划编制工作座谈会”上,将我市作为主动转型的典型给予了高度评价。
2011年1月,国家发改委提出将启动第三批资源枯竭城市认定工作。面对这一重大历史机遇,市委、市政府站位高远,决定调整目标,申报竞争更激烈但转型支持力度更大的第三批资源枯竭城市。牵头负责此事的市发改委迅速启动工作,全面搜集相关资料,并于当年3月起草了申请报告。
2011年4月,我市的申请报告通过省政府批准,并将濮阳市作为全省唯一向国家推荐上报的城市上报国家发改委。随后几个月,在有关市领导的带领下,市发改委与市国土局、市财政局、市驻京办等单位精诚合作,先后30余次赶赴北京,及时与相关部委进行沟通对接,圆满答复了有关部委提出的各项问题。
功夫不负有心人。2011年11月11日,国务院正式公布全国第三批资源枯竭城市名单,濮阳市位列其中。这意味着,我市今后几年将在宏观政策、项目建设、财政转移支付等方面得到国家更多优惠政策和资金扶持。同时,还将在教育、社保、医疗、信贷等方面享受国家的政策支持。这对濮阳市推进经济转型升级,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实现城市转型目标和可持续发展等具有重大战略意义。
据了解,截至2012年年底,国家共拨付我市资源枯竭城市转移支付资金4.98亿元。另外,迈奇科技N-甲基吡咯烷酮、斛盛农业科技产业园等项目已列入2013年全国资源型城市吸纳就业、资源综合利用、发展接续替代产业和多元化产业体系培育专项资金支持范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