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 >> 专项查办 >> 正文
地震灾害中的网络力量
来源:人民网  发布时间:2013-4-27 22:44:22  浏览次数:1690次

  四川芦山地震发生后,从微博直播救援动态,到社交网络自发组织募捐活动、再到各大门户网站发起的寻人行动,没有宣传动员、没有硬性要求,有的是社会自组织力的觉醒,有的是一个更加开放的、由互联网连通的社会,面临患难时人性善的温暖。在这里,每一个痛点都以光速传到每个角落,让远在天涯的人感同身受。

  亚当·斯密说,在人性中显然有这样一些原则,促使他关心他人的命运。在《地方领导留言板》的发帖守望活动中,这样的关心真切而有力:“千言万语难以表达心情,请向地震灾区人民表示亲切的慰问”、“作为一名唐山网友,看到电视里抗震救灾的场景,看到四川人民积极乐观的面对灾难,为雅安骄傲,为芦山加油!四川人民挺住!”、“我在山东一家建筑科技公司工作,我也想奉献自己的爱心,为雅安重建尽一点绵薄之力。”痛,因为你痛着,快乐因为你的平安,在这样的发帖守望中,普通的人们为遥远又亲近的雅安祈福。此时此刻的网络,哪里还是什么虚拟空间,这里分明凝结着民族的血脉、坚韧与自强。正如四川省留言办理单位在留言回复中所说,这样的网友关注“为做好抗震救灾工作注入了强大的精神动力和情感支撑。”

  从非典到H7N9,从汶川到雅安,伴随着每一次公共事件的,是新媒体日益广泛、深度的介入,是公众知情意识、参与意识的日渐成熟和日趋理性。当下,公共信息的公开、透明、可监督已经成为一种社会的共识和公众的常识。“在这个信息透明的时代,国家给予百姓的优惠政策,我们每一个公民都有知情权和监督权。”这样铿锵有力的话语来自前不久一位河南濮阳的网友的留言。而如此清晰、明确地要求公开公共信息的留言早已屡见不鲜。在这次发帖守望活动中,有四川当地网友,建议政府“彻查救灾物资走向”,确保用在最需要地方。所有这些较真又可爱的留言,流淌的是公众关注的力量,是力求以“围观”、以开放式监督推动每一次公共事件后新的成长。从非典到H7N9,从汶川到雅安,我们看到的是公共治理水平前行,而撬动这前行的,自有网络问政一份力。

  悲痛尚在心头,重建即将展开。如何确保流入灾区的救援物资、款项及时到位、严格管理、合理使用?如何避免重建资金的违规使用?如何按照严格的程序建设高质量的安居房,并本着公开透明的原则分配?如上问题稍有不慎,造成的社会公信力散失不可估量。为公众创造监督重建过程的渠道、提供为重建献策建言的平台,当是不二选择,从汶川经验中走来,我们理应对网络问政在灾区重建中的作用给予期望。

相关链接

    暂无相关文章
>>>>>>>>>>>>>>>>>>>>>>>>>>>>>>>>>>>> 您是第位访客 <<<<<<<<<<<<<<<<<<<<<<<<<<<<<<<<<<<<
CopyRight © 2019-2026 pydc.gov.cn | 中共濮阳市委濮阳市人民政府督查局 版权所有
地址:河南省濮阳市人民路158号 邮编:457000 电话:0393-6667008 邮箱:pysdcj163.com
本站图片及文字(转载内容除外)归本站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或复制!
备案编号:豫ICP备1503344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