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准化养殖场建设是2012年市政府重点工作之一,旨在通过提高生猪(奶牛)标准化规模生产水平,达到“资源节约、质量安全、环境友好”的工作目标。按照市政府安排,今年11月底前全市要新建和改建标准化养殖场区45个。督查发现,该项工作总体进展顺利,但也存在一些制约因素,有待进一步规范和改进。现通报如下:
一、基本情况
截至8月28日,全市标准化养殖场开建49个,占年度目标任务的108.9%,其中已建成33个(含改扩建20个),在建16个。
二、存在问题
(一)用地规划制约。《畜牧法》明确规定,畜禽养殖场用地按农业用地管理。但由于各乡(镇)土地利用总体规划中基本没有规划养殖小区用地,现有养殖场均占用工业用地或废旧坑塘,既限制了养殖场区的发展,又占用了工业用地指标。
(二)环评成本较高。标准化养殖场建设在办理环评手续时,标准要求严、费用多,一般规模的养殖场环评费用需要15万至20万元,养殖户极易产生消极畏难情绪,部分养殖户宁肯放弃国家补贴,也尽可能规避环评手续办理。
(三)融资渠道不畅。按照技术规范,标准化养殖场区基础设施建设成本高、投入大。由于养殖业属高风险行业,融资或银行贷款十分困难,扩大再生产收到制约。
(四)技术保障薄弱。技术服务是规模养殖的基础和保障。但是本地专业技术人员缺乏,部分“土专家”只有养殖经验,不懂专业知识,在生产管理、卫生防疫等方面存在欠缺。部分养殖场区只能高薪聘请外地专家,增加了运行成本。
(五)市场波动较大。畜产品市场价格波动较大,养殖企业抗风险能力弱,尤其是龙头企业少、规模小,带动能力差,部分养殖户缺乏长远眼光和科学规划,容易受市场波动中断养殖。
三、几点建议
(一)完善规划。市县国土、规划部门应将养殖用地纳入乡(镇)土地利用总体规划,解决制约养殖场建设的土地问题;各乡(镇)要积极整合闲置用地,为标准化养殖场发展储备资源。
(二)政策扶持。各级政府在加大财政资金投入的同时,应积极整合农业开发、沼气建设、扶贫等涉农资金,加大向畜牧业倾斜扶持力度,推动规模化养殖场发展。
(三)强化培训。畜牧部门应加大技术培训上的经费投入,加快培养实用型技术人才,降低技术服务成本,提高养殖技术普及率,促进养殖业良性发展。
(四)多方筹资。各金融机构要结合自身业务范围,主动和养殖户对接,探索并建立帮扶养殖场发展的长效机制,建立多层次、多渠道、多元化的投入机制。同时,积极吸引民间资本投资养殖业。
(五)拉长链条。大力发展以养殖业为纽带的循环经济,积极推广 “牛-沼-果”、“猪-沼-菜”等多种循环经济模式,延长畜牧产业链条,增加养殖效益,降低环境污染。
(六)培育龙头。大力推行“企业+养殖户”等模式,引导龙头企业建立养殖生产加工基地,促进龙头企业与养殖户结成利益联合体。通过不断拉长产业链条,产供销衔接,促进养殖企业做大做强,切实提高抗风险能力和辐射带动能力。
市委市政府督查局
2012年8月29日